遠端工作
一直都對遠端工作懷抱某種程度的憧憬,在因緣際會下得到一個遠端工作的兼職,開始實際體驗遠端工作的真面目。
最直接感受到的差異就是:好多新的工具!為了因應遠端工作,有各種方便協作的軟體服務:Slack溝通工具、ZOOM線上會議、Airtable掌控表格文件等等。學習陣痛是假的,透過這些工具幫忙團隊成員更加了解專案狀況,讓溝通效率有效提升才是真的。🤝
而當同事不在身邊,有些問題沒辦法直接詢問獲得解答,該怎麼辦?除了先處理其他事項外,我們也在公司行事曆安排固定的工作時間,讓大家知道什麼時間可以在Slack上面找到你,有問題就直接開ZOOM討論囉!
當然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。例如每次打開視訊會議時,都會先問團隊成員:「你現在在哪?」有時在韓國、有時在新加坡、或是台北某個廢墟咖啡廳,聊聊當地的狀況,成為當天開場破冰的小話題。
提出離職
並不是臨時做了這個決定,在這過程中也拉扯了許久:在公司是不是還有可以做的事情?目前做的工作得心應手,真的有需要離開嗎?學習到的行銷、數據分析還有沒有可以應用在工作的地方?離開的話要去哪裡?自己現在的能力可以去哪裡?
很多很多問號,甚至理性地做了量表評估,但最後還是做了這個決定,最主要還是想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公司內部的價值,是否在外部也有相等甚至更高的價值?
在主動提出離職之後,除了在離開前,好好整理設計相關的文件檔案以便後續交接,也用文章的方式梳理過去所學到的技能知識,在內部訓練課程教授新進員工基本 GA 的操作及報表閱讀等等。
文章囤積在草稿區,原本打算持續更新寫作的,直到我接到一通電話…
家人生病
「我是姑姑啦!聽說你阿嬤昏倒被送到醫院,現在我都聯絡不到人!」
我記得是烏雲密佈的週日早上,消息來得太突然,之後怎麼聯繫都無法聯繫家人,甚至只能依靠打去醫院急診部詢問。但因為電話關係,無法透露更多病人的個人資訊。
已經習慣透過數位管道來得到資訊或物品的我,可以手指點點就知道帳戶狀況、轉帳給他人、也可以順手滑幾件衣服就把貨物寄到家裡,被數位服務豢養,幾乎忘記還有這種需要人事物都到位才能交換資訊的方式。
焦躁。
立刻搭車前往醫院,在加護病床上的阿嬤看起來像不同樣的人,醫生跟我們說明手術該怎麼選擇?藥物該怎麼選擇?Google的資訊不是太過專業,就是過於籠統,想要進一步協助並找資源,卻好像好像幫不上忙… 原來搜尋引擎能找到的內容,並不包含全部的答案。
因為加護病房的照護時間每天只有三段,所以在輪流換班的情況下,維持週間上班,週末返回醫院照顧的狀況。上班時間緊張著等待每通更新狀況的電話,週末則是家裡醫院兩邊跑,準備食物及用品,心跟身體就這樣懸著,持續了快兩個月。
在這段期間,我還只是協助照護者,來回奔波的情況下就感到身心俱疲,實際照護者的疲憊程度肯定超出想像。
於是我才突然意識到,原來可以安穩的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,本身就是一件幸運的事:沒有來自家裡的經濟壓力、無須操心家人的身體安危而來回奔波,可以好好的白天工作,晚上去自修、健身房運動、參加社群做點自己有興趣的事情、關心政策等新聞。
我在職場與生活中平凡而穩定的成長,都是奠基在幸運之上。
謝謝我所擁有的這一切。
註:以一系列文章,紀錄自己在行銷部門擔任設計師時,這段上班學行銷、下班啃 UX 的日子。更多文章請點 Yuki,lin 觀看。目錄:
1. GA 帳戶基本架構建立:新手行銷入門的地雷問題
2. GA 入門初學者,基本報表的功能介紹及如何看懂報表欄位
3. UTM教學:使用標記工具輕鬆分類Google Analytics 流量來源
4. GA 證照不會教你的事:從數據思考問題補充:
數位行銷常見英文術語整理
無關學習的文字,純粹想記錄自己的生活心得,未來的自己某天可能會像偶爾翻翻舊往日記時,驚訝的發現過去的自己的想法,而已。
如果對哪個部分想了解更多的話,歡迎留言告訴我。
想要做個關於日常文字的實驗,對於這種紀錄生活的雜感的發文頻率,你們有什麼想法呢?
用拍手數來測試看看吧!👏維持原本的頻率紀律,每季一篇:請幫我拍手 1-20 下
👏生活太多趣事與意外,每月一篇:請幫我拍手 20-30 下
👏可以當週記整理想法,每週一篇:請幫我拍手 30-40 下
👏頻率不能再高了,謝謝你對我的文字的喜歡,拍手 50 下